国庆的“仪式感”,是我们的“必修课”,也是我们的“精神财富”。
从小,我们就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。那天,收音机里会播放国庆招待会、升旗仪式、欢度国庆的新闻节目,浓烈了过国庆的氛围,让我们收听后倍增自豪感。
后来,电视机出现了,国庆那天的节目丰富多彩,特别是电视新闻节目聚焦国庆如何欢度,更是让我们眼界大开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了无比的自豪,坚定了和祖国在一起、同呼吸、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。
最精彩的莫过于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。武警战士迈着坚定而整齐的步伐,护卫着国旗来到了旗杆下,系好绳子,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让国旗迅速展开,进而冉冉升起,迎风飘扬。武警战士及数以万计的观众深情地凝望国旗,哼唱着国歌,那气势才叫壮观,那爱国热忱才叫高涨,那仪式感怎能不动人呢!
我们坐在电视机旁仔细观看升旗仪式,心灵震撼了,怎会不起身像现场的观众那样深情地凝望国旗,情不自禁地唱起国歌,怎会不感受到国庆的“仪式感”后任爱国热情高涨起来,怎会不吸引更多的乡邻来收看国庆升旗仪式,怎会不把国庆的仪式感奔走相告,欢呼雀跃!
为了庆贺祖国华诞,与共和国同龄的父母更是激动不已,执意要把国庆过得有“仪式感”。瞧,母亲施展着厨艺,做出了好几道荤菜和素菜;父亲特地到乡场买了白酒回来助兴;我和弟弟力所能及地帮忙抽筷子、端饭碗、拿酒杯、倒开水。
“来哟,祖国过生日,我们来庆生!”随着父亲的一声吆喝,我们举杯,有酒的喝酒,无酒的喝开水,异口同声地恭祝祖国生日快乐, 但愿国富民强、日新月异。刹那间,我们的仪式感、自豪感涌上心头,十分惬意。
国庆当晚,我们还会围坐在地坝的板凳上,开个“茶话会”。当然,父亲是“主持人”,召集我们你一言、我一语地畅谈祖国的变化、自己取得的进步、下一步的打算。由于心情舒畅,大家便围绕农事、政策、学习、生活等话题,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,深深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、赞美之情。
再后来,国庆假期越来越长。如何把国庆过得更有“仪式感”?父母除保留看升旗仪式、阅兵式直播或相关新闻节目、举杯同庆、茶话会等传统的“仪式感” 外,还增加了“庆丰收”仪式感,理由是生产丰收、生活富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,离不开科技、良种良法,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离不开祖国的温暖怀抱为保障。
所以,父母会在国庆那天撮出三碗稻谷、包谷、麦子,摆在桌子上,双手合十,三鞠躬,虔诚地感谢天,感谢地,感谢伟大的祖国。然后,祝愿来年更加风调雨顺,政通人和,粮食丰收,喜了农人。最后,才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开怀畅饮,谈笑风生,其乐融融,多么美好而幸福啊!
渐渐地,我们懂事了,学习成绩一步步提升,捷报频传,也值得庆贺呀!为此,我们在父母的指导下,会在国庆“庆进步”,默默地许下心愿,让国庆过得很有“仪式感”,从而激发了自己学习的热情,终究考上了学校,参加了工作,如愿以偿地实现了“走出大山”的梦想。
成家立业后,我们又在国庆那天增加了“庆业绩”、“庆和谐”、“庆恩爱”等“仪式感”,让国庆过得更有意义,更加充实,更加爱意浓浓。
再持之以恒地做下去,国庆的“仪式感”对于我们来说,便简约而不简单了。